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

孫中山的貢獻

孫中山對辛亥革命的成功貢獻良多,孫中山對革命貢獻良多,他於1894年展開革命事業,目的是推翻滿清政權,並且翠年建立興中會,組織革命勢力,先後發動廣州起義及惠州起義。1905年更聯合光復會、華興會合拼成中國同盟會,勢力得以擴展起來,最終得以促使革命的成功.
http://www.discuss.com.hk/viewthread.php?tid=10540489&extra=page=1&filter=0&orderby=dateline&ascdesc=DESC&page=1

孫中山的貢獻

孫中山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,具有遠見和抱負,勇敢果斷和不屈不撓的精神。孫中山出身中等之家,受良好教育,他懸壺濟世,收入頗豐。他本可舒舒服服過一生,不必冒著生命的極大危險。但他挺身而出,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而獻身。自1894年11月興中會創立到1912年2月滿清政府被推翻的十七年間,孫中山所走的革命道路是崎嶇的。興中會(1894-1905)和同盟會(1905-1912)是孫中山革命運動的核心組織。雖然同時期有其他的革命團體出現,無疑的興中會和同盟會是辛亥革命的主流。在興中會時期,革命運動尚屬草創,基礎薄弱。以廣東省籍和華僑為主的興中會雖然占主流的地位,但光復會(以江蘇浙江籍為主)和華與會(以湖南和湖北革命志士為主)也在早期革命運動中佔有一席的地位。興中會於1895年和1900年發動兩次革命起義,遭到失敗。孫中山未能被接受為整體革命運動的領袖。但是到1905年8月同盟會在東京成立時,孫中山脫穎而出,躍登領袖的地位。他利用同盟會的組織擴大宣傳和影響,深化革命運動。他更利用這核心組織籌集資金,購買軍火,並發動多次革命起義。雖然這些起義都失敗了,但他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支持他的革命事業。終於在1911年10月爆發武昌起義,導致滿清政府的覆亡。
孫中山在反滿革命鬥爭中取得很大的成就。第一,他表現出超人的智慧與學識,並倡三民主義作為革命的照路燈。第二,孫中山的領袖才幹,普遍護得海外留學生、華僑和新興的中國知識份子的支持,使革命運動能持續下去。第三,孫中山的大無畏和不屈不撓的精神,激勵許多青年志士為革命為頭顱,灑執血,十次的革命起義雖然失敗,但孫中山仍然勇往直前,義無反顧。他能把失敗作為成功的借鏡,反悲哀化為力量,給無數的革命者豎立良好的榜樣。
http://hk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7007012302196

孫中山的貢獻 :

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,建立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。由於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,認識西方世界較深,通曉外語,有醫生學歷,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;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。而在國內,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,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。


孫中山去世後,蔣中正(蔣介石)領導他創建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,在名義上完成中國的統一。由於當時參與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,特別是蔣中正、汪兆銘(汪精衛)兩人,均為孫培育出來的領導人物,故當時的國民政府當以孫為最高的精神領袖,並推舉三民主義為治國的最高指導。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,孫成為蔣中正之外,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徵人物之一。國民政府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「保障孫總理的革命成果」為號召,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戰。因此到戰爭中後期,孫中山很自然被推舉為中華民國的國父。


對於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分析,主要是認為孫中山確係近代倡導共和革命,成功組織成分複雜的各種反滿勢力,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。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,但較具理想色彩,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。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君主專制,武力弭平軍閥割據,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,善後措施較為寬容,不採徹底剷除之作法,與蔣介石或毛澤東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。


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。孫中山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,包括憲政民主,人民主權(選舉、罷免、創制、複決),權力分立制衡,與社會主義等等。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--監察權與考試權,形成五權憲法學說。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,具有推動者的作用,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。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,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,至今仍有其價值。
/網止: http://hk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7010031800587